
本周科学教研组对声音的产生这一节课进行教研,目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1.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,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、归纳总结等能力,意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。
【教学重难点】
1. 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。
2. 观察、描述各种物体的发生现象,比较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。
【教学准备】
实验器材:钢尺、音叉、鼓、蜡烛、实验记录单等
【教学过程】
(1) 导入新课
谜语导入,通过谜底耳朵引出声音,播放PPT聆听课件中的小鸟欢快鸣叫、浪涛拍岸、雨声等不同声音,让学生回答听到不同声音的感受,同时提出问题:大家对于声音有什么疑问吗?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继而引入课题----《声音的产生》。(二)新课讲授
任务一: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。
1. 提出问题:怎样让水发出声音
学生回答,并进行演示--------目的:探究液体振动会发出声音。
2. 展示实验器材,学生领取实验器材,小组合作,在引领下依次进行不同的实验:
①一只手按住钢尺,另一只手弹拨。
②敲击音叉底部,放入水中。
③在鼓面上放粉笔头,敲击鼓面。
④用手摸喉部,发出"啊"的声音,然后终止发声。
⑤向空的塑料瓶内吹气。
小组内实验记录人员负责填写实验报告单。
3.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,并总结结论:
①尺子在振动,并发出声音。
②音叉振动,并发出轻微的"叮"声,放入水中,水面溅起水花。
③鼓发出声音,粉笔头跳动。
④发出声音时喉咙在振动,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停止。
⑤塑料瓶发出声音。
发现实验共同点: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。
归纳结论: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。
任务二:探究如何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。
1. 根据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,提出疑问: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?
2. 学生猜想:按住物体----即让物体停止振动。
3. 实验验证猜想:选择一名同学上台,敲击锣,锣发出声音,学生按住发声的锣,锣停止振动,声音立即消失。
4. 得出结论: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的方法----让物体停止振动。
任务三:探究声音具有能量。
1. 根据听很吵闹、音量很大的声音时耳朵会痛这一现象提出疑问:为什么耳朵会痛?
2. 学生猜想:声音发出的声波会使人耳朵痛、声音具有能量。
3. 实验验证猜想:点燃一支蜡烛,在蜡烛旁敲击鼓面,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。
4.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:蜡烛火焰在跳动,甚至熄灭。
5. 总结结论:声音具有能量。
【课堂总结】
1.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
2. 让振动的物体停止振动就可以让其停止发声。
3. 声音具有能量。
【当堂检测】
1.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( )产生的。
2 . 声音具有( )。
3 .物体振动的越快,声音越( ),振动的越慢,声音越( )。
【学后反思】
1. 通过这一课的探究,我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有哪些?
2. 找一找生活中其他物体发声时的特点。
设计说明:反思1强化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。反思2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,将学习结果转化为实践操作,进一步激发其科学探究兴趣,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。
